陈友谅是一把打仗的好手,却几乎没有什么驭将之术,他的手下没有涌现出多少个能够独当一面、有勇有谋的大将。
再加上,陈友谅自己曾经弑杀旧主之后,取而代之,骨子里可能害怕自己的手下效仿,对部将往往是疑而不能用,双刀赵普胜凶悍善战,是他帐下难得的猛将,却经不住朱元璋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被陈友谅诱杀了。
(资料图)
军事上的一些局部成功,又滋长了陈友谅骄傲轻敌的情绪。
当朱元璋离开自己的大本营金陵(现在的南京),亲率主力大军去安丰(现在的安徽寿县)征战的时候,陈友谅认定这是他夺回主动权的良机,空国而来,扑向朱元璋的防区。
这本来是正确的,可他却策略失误,不顺流直捣空虚的金陵,却屯大兵于南昌城下,拼命攻坚。后来打了胜仗的朱元璋也不无困惑地说:
"使陈友谅乘我之出,直捣金陵,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也。"
当时金陵空虚,便于夺取,又是朱元璋的老巢,一旦攻占意义非凡,窃以为陈友谅绝不会连这一点都看不到,其根源其实在于轻敌。
南昌城在其数倍优势的重兵围困之下,居然能够硬扛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直到朱元璋的援兵赶来,这是陈友谅完全没有想到的。
我们看陈友谅的战前部署,他意在先取南昌再顺流直下金陵的战略是很清楚的,他只是没有料到南昌一战会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败灭。
《孙子兵法》上记载: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既然是打仗,就不能全部依靠侥幸,而必须考虑自己的预定计划一旦不能成功,如何善后的问题,而陈友谅的这次出兵却犯了大忌,他率领的是自己几乎全部的家当,而且把百官家属也带上了,甚至也没有准备阻援和打援,完全是孤注一掷,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式的战法。
陈友谅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相持,胜负还未明的时候,即有不少部下叛逃,传令属下救援也毫无反应,这就是他不善于驭将的恶果。不亡何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