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到西域三条“路”之:“琅玕”定情,“玻璃之路”尽显浪漫色彩
◇张卫平 何 川
编者按 2023年6月9日,《荆州日报》在“文化荆州”以《楚国到西域的三条“路”》为题,刊登了本人与何川博士撰写的楚人开辟“丝绸之路”前路的文1章,“郢都故事”以《楚国到西域三条“路”之:驼手擎铜灯,楚人开启中西文化交流》为题,刊发了第一部分。今天刊发第二部分。
(资料图片)
琉璃珠 战国时期琉璃佩饰,湖北省荆州市楚墓出土,高2.5厘米,直径2.6厘米,孔径0.7厘米。
蓝色琉璃。椭圆球状,表面有凸起的乳钉状装饰。乳钉周边有三圈蓝色边线,乳钉中间有白色圆点装饰。
“谨奉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望。”
1906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从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上的“精绝国”——位于现新疆民权县尼雅遗址里,发现了一批中国汉代的竹简,其中一封“情书”里,写有上面的诗句,说的是随信送上“蜻蜓眼”玉佩,并问候春君千万不要两相忘。汉简中的定情物“琅玕”,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最喜爱玩的玻璃饰品“蜻蜓眼”。
无独有偶,公元前504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随夫出征的夫差妻子在楚国的番地暴病夭折。夫差就地厚葬了妻子,并将从楚地缴获的一些“玻璃珠”放入棺中。
就是这些“玻璃珠”,在2479年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75年,河南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中出土了几颗过去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蜻蜓眼”式玻璃珠。专家经分析研究发现,这些我国首次在楚墓中出土的玻璃制品是从西方传入楚国的。
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在荆州与河南两地先后出土了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宝剑,考古人员在剑格上发现了粘贴上去的玻璃饰品。
紫晶管串饰 战国早期水晶佩饰,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由21枚紫色水晶管组成,每枚直径约0.8厘米、长约1.7厘米
紫色水晶,透明。圆柱体,两侧都有穿孔,为双面钻孔。大部分玉管两侧都有局部的断裂。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把君王宝剑上的玻璃并非西方舶来品,也不是吴越之国的产物,而是地地道道的楚国制造。对此,中国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发现的越王勾践剑,剑上有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格—面镶嵌绿松石,一面镶嵌3块蓝色透明玻璃,经无损测试,发现是钠钙玻璃。同样,在吴国的夫差剑上也发现用这种无色透明的玻璃块做装饰。
这就有点意思了。你看,夫差为太子时,抢来的是楚人拥有的西方舶来品;夫差为君王后,其佩剑被楚人抢去,却装上了楚人自己造出来的玻璃饰品。
同一个人,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年代里,却得到了不同结论。只是,无论是西域的尼雅还是东方的夫差,无论是“琅玕”还是“蜻蜓眼”,都是那个年代的定情信物。
琉璃珠 战国时期琉璃佩饰,湖北省荆州市楚墓出土,高1.4厘米、直径1.8厘米、孔径0.7厘米
蓝色琉璃。圆鼓状,表面有白、黑地组成的小圆点装饰,顶部有一个小圆孔通到底部。
“蜻蜓眼”玻璃珠,是“眼睛文化”的产物,其发源于西亚或印度,盛行于草原文明。“蜻蜓眼”本是古埃及的一大发明,但在考古专家发现,从荆州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蜻蜓眼”,就是楚人仿制西方产品的实物证据。
对此,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明确表示,战国时期中国南方“开始烧制玻璃制品了”。他还在《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一书中结合《战国策˙楚策》中的故事,得出了“楚赠秦王的夜光璧就是玻璃璧”的结论。
可见,除了蜻蜓眼式玻璃珠外,楚人还学会了制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剑饰等。
“啊,地中海!它们同地中海那边出土的几乎一模一样。”1993年,当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葛希芝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看到那些出自楚墓中的“蜻蜓眼”时,不禁大叫道。
这个故事,也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一起,证实了楚人至少在2500年前就与西方建立了某种联系,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文化和经济交流;通过学习、消化和技术创新,楚人至少在2400多年前,在中国率先制造出玻璃制品。
琉璃珠 战国时期琉璃佩饰,湖北省荆州市楚墓出土,高2.1厘米、直径2.2厘米、孔径0.7厘米
蓝色琉璃。圆球状,饰大、小圆点纹,其上有蓝色镶嵌。部分已脱落。
于是,有专家提出了“玻璃之路”的命题。楚学大师张正明先生曾指出,“铜镜、漆耳杯、玻璃珠是楚国中层阶层生活的三种标志性器物”。当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楚地风行时,其他诸国虽然在也发现过一些蜻蜓眼式玻璃珠,但在整个战国时期,蜻蜓眼式玻璃珠在北方诸国与吴越之地只有一些出土的零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玉堂先生说:“"蜻蜓眼’玻璃珠虽然小,却是中国境内已知年代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负载着联结了东方和西方两大世界的宝贵信息,意义非同寻常。东方的楚国与西方有文化联系,这比汉武帝时张骞的"凿空’壮举早了约4个世纪。”
换言之,也就是楚人的“玻璃之路”早于“丝绸之路”。
两个浪漫的与玻璃有关的爱情故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楚人在驼灯照耀与引领下,在“玻璃之路”中艰难跋涉的身影。
不过,楚学大师张正明在与考古学家后德俊先生探讨“玻璃之路”命题时,倾向于叫“玻璃——丝绸之路”,其理由是从这条路上虽然西方运来了彩色玻璃,但楚国也运过去了大批的丝织品。所以,说到楚国对中西文化交流贡献时,张正明先生斩钉截铁地说:
“开辟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的元勋,非楚人莫属!
琉琉璃珠战国时期琉璃佩饰,湖北省荆州市楚墓出土,高3厘米、直径2.4厘米、孔径1厘米。
深蓝色琉璃。算珠形,用白底和蓝地勾勒出六瓣花朵,外围用黄色线条勾勒。装饰之间用白色条状带连接。连接处有黄色圆点装饰。
【张正明解说蜻蜓眼】
所有多彩的玻璃珠,都是在一颗玻璃珠上有几个眼珠纹。所有眼珠纹,中心都是一个蓝色或绿色的圆点,周围则是几个白蓝相间或白绿相间、白棕相间的圆圈。整颗多彩的玻璃珠的外观,活灵像是一只由复眼构成的蜻蜓眼,因此,考古学家给它起的别号就叫“蜻蜓眼”。
紫晶珠 战国早期水晶佩饰,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长3厘米、孔径0.6厘米
紫色水晶,透明。椭圆球状,两头小,中间大,两端各有一个圆孔,为双面钻孔,中间有错位痕及裂痕。
【声音·古玉专家古方点评】
春秋战国时期的琉璃珠,俗称“蜻蜓眼”。为何“蜻蜓眼”都是以蓝色为主呢?因为发明和使用琉璃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非常崇拜青金石饰品,如同中国人喜爱和田玉一样。当时青金石产地在今天的阿富汗,距古埃及有万里之遥,来之不易,故制作蓝色琉璃饰品以代替青金石,两者颜色非常近似,因此后来传入中国的“蜻蜓眼”就一律是深浅不一的蓝色琉璃制品。
文物说明与图源:《荆州楚玉——湖北荆州出土战国时期楚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