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滚动 > >正文

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的区别_前七子和后七子

1、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2、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3、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相关资料图)

4、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5、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

6、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7、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8、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9、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0、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

11、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

12、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

13、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4、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

15、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

16、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

17、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18、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19、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20、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21、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22、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23、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比前七子长。

24、开始,他们结诗社,首推谢榛为长,后以李攀龙为领袖,李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达20几年。

25、李攀龙复古观点最执固,但创作上富于才力,时有雄迈之作。

26、谢榛的文学主张较开明,重视诗作中的"超悟"、"兴趣",擅长诗歌,最富于个性。

27、王世贞晚年放弃复古,肯定直写性灵,不求藻饰,诗富于才情,能达平淡之境。

28、梁有誉摹拟之病较少,诗有南国情调,谢榛外,最富独立性。

29、宗臣长于散文,《报刘一丈书》名动一时。

30、徐中行爽健苍劲,吴国伦恳切朴实。

31、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32、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33、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34、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35、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

36、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

37、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38、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39、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40、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

41、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

42、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

43、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女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文字。

44、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

45、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

46、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

47、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推荐阅读